認真地善待自己的身體
理想的健康人生應該是在大去的前一天, 還可以健康自由地行走。健康活到80歲,比活了80歲卻有20年躺在床上不會動,來得有意義多了。
大家都在意健康,都想要健康,但真的能辦到嗎?
累積20幾年的行醫經驗,歸納出「動、靜、排、補」的養生四字訣。
養生首重動靜排補,四者不能偏廢
「動」,顧名思義就是運動與活動,這大家都懂,但持續的運動習慣確實最難維持的。現代人總用忙來當作懶到藉口!
要怎麼運動呢?其實,只要每天連續快步走30分鐘就可以了。所謂的快步,只要比平常的步伐快一點就可以,不必過快。重點在於連續,而不是用一天分散的總步數來安慰自己有已足夠的運動量。
那到底飯前或飯後運動,何者較優?事實上,飯前運動多是是燃燒脂肪、飯後則是燃燒葡萄糖,容易飢餓。除非有低血糖疑慮的人,飯前運動是較優的。
「靜」就是休息和睡眠, 休息的時候放鬆心情,深呼吸、慢呼吸,可讓自律神經平穩。這在平時就可以做,不用刻意排出時間。
「排」是正常排便、排尿和排汗。每天規律順暢排便、補充水分讓尿量足夠,不要憋尿,並透過運動出汗,排除身體廢物。
「補」指的是食補,無非就是營養攝取均衡且規律進食,同時要避免過度攝取糖分。由於水果的果糖會干擾代謝,建議蔬菜攝取要多於水果,不贊成過多食用水果。此外,多喝開水和茶,少喝市售飲料。
「動、靜、排、補」是最合理的養生原則,但飲食內容因人而異,不能一體適用。例如,重度勞動人口不宜清淡,靜態工作者要注意避免鹽分攝取過多。
控制腰圍增肌減脂 有效遠離代謝症候群
一般大家在意的標準體重,事實上,身體質量指數BMI沒有很大意義,腰圍才是控制身材的指標; 國健署提出的「腰圍890」:建議女、男腰圍分別在80、90 公分以內,並不太能客觀反映個人需求。每個人身高不同,不能用同樣的標準來規範。如果使用「腰圍等於身高一半」的計算方式,放諸高矮皆準。而這裡指的腰圍量法,是從肚臍為起始點量一圈的長度。
至於如何控制體重,不要過分重視數字,重要的是讓「肌肉多一點、脂肪少一點」。體脂肪多、肌肉少的人,容易罹患新陳代謝疾病,如高血壓、高血脂症等,運動可以消脂、增加肌肉量,所以運動十分重要。而且,肌肉是人體的另一個心臟,可以幫助循環,藉由運動和均衡的飲食營養攝取,就可維持正常的肌肉量。
按照消脂、增加肌肉量這個原則養生,雖然不見得長壽,但比較沒有失能的風險。
養生不是什麼高深的學問,只要好好檢討自己的生活作息,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,以及問題出在哪裡。尊重身體的運作原則,身體的運作就會正常,人就會健康。
祝大家健康!